婺源县江湾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打造“中国旅游第一镇”为奋斗目标,把旅游作为“核心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统筹镇村发展、搭建富民平台,推进最美乡村建设工程,不断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倾力打造“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美丽宜居小镇。
倾力打造风景美的旅游名镇
江湾镇因地制宜探索古村落保护新模式,成功打造了“伟人故里” 江湾、“古埠名祠” 汪口、“生态家园” 晓起、“梯云人家”篁岭四个精品景区。去年以来成功创建了一个5A级景区和一个4A级景区。江湾景区是江西省首个村落型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一个徽派建筑文化的大观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特色,丰富多彩,吸引不少的中外游客;汪口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民居。今年初步建成被评为“婺源生态博物馆”的篁岭民俗文化村,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的亮点,这里有一幅缩写版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也被誉为“江南的布达拉宫”。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徽派古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工艺精美绝伦,官宅、商宅、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
晓起景区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堪称中国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今年以来,晓起景区正按照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全面推进整治,对违规破墙开门、搭建临时建筑、摆设临时摊点等破坏古村落风貌的行为逐项开展整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养生河,培植以篁菊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将篁菊打造成晓起的招牌景观,不断提升景区品质。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江湾,人们不仅流连于江湾古镇的山水情境,更对其积淀千年的厚重古韵叹为观止;一个个“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古村落,不是影视城陈列的僵固建筑,而是生活着的徽州村落,让游客领略一幅幅粉墙黛瓦的山水画,一个“幻化百年”的千年古镇。
倾力打造街区美的景观古镇
城镇风貌不仅仅是建筑艺术问题,更是攸关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江湾镇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实现文化保护与小城镇建设双赢。
去年以来,该镇围绕“美丽婺源,梦里江湾”的文化主题,以“时空交错、幻化百年”的理念,投资1个多亿投资九千多万改善江湾景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对与古村落风貌不协调的构建物、附着物进行改造、遮隐和美化;对房屋外立面以现代造旧技术实现房屋“改徽修旧”,对临街破墙破窗开店的住户实行封店缩门、恢复原状;新建了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商品贸易区、星级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了后龙山游步道、百年邮局、公社食堂、风吹打碓尖遗址、“龙井”、添灯巷等景点;注重夯实文化发展载体,积极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建成百工坊、广场水系、徽派牌坊、鼓吹堂、水口公园等一批以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将“婺源三雕”、豆腐架、抬阁、板龙灯、茶艺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中,使婺源“民俗魂”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如今的江湾古镇俨然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式的徽派建筑文化生态大观园,使形成了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居住者、旅游者的环境。
倾力打造生活美的宜居小镇
江湾镇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省级“五星级”平台为标准,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做强产业富民大平台。2012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逾5亿元,一万多群众受益于旅游经济。
巧借乡村旅游的东风,以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市场,江湾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饰品、歙砚、工艺伞、奇石、刺绣、服饰、根雕、竹雕、烙画等系列旅游工艺品。已发展制砚厂和作坊240多家,年产值超过1个亿多元,并带动大畈等村成为中国歙砚最大产地。
篁岭以婺源旅游业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为己任,使附近村庄上千农户融入产业项目中,实现村民身份的就地转换,达到零距离就业的效果。梨园风景区今年签订投资框架协议,投资10多亿建设五星级酒店、水上娱乐、休闲旅游商业等内容,成为长三角著名文化休闲旅游古城,先后落户松风翠有机食品、统一矿泉水项目、博达矿泉水项目,将形成年产8万吨高端矿泉水和年产20万斤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为更多群众创造就业平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