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中小学期末考试的集中时段,而记者和一些老师沟通时却了解到,孩子们热议的关键词不是分数,而是去哪里旅游。“我们班的孩子有一多半都安排了旅游,有的甚至去英国美国,攀比风很严重。”这位热点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坦言,他们班的孩子普遍家庭条件好,“并且,我一直鼓励家长们多带着孩子出去见识见识,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是,当旅游成了彼此的攀比,就变了味道,孩子们风景没记住多少,吹牛时倒是有了资本。”
这个五年级的班级里,一多半的孩子去过北京上海,“大家在一起聊天都是这样——这个说:北京我都去过好几次了,去年妈妈带我去了香港,迪斯尼里面可好玩了,今年她答应带我去日本,还玩迪斯尼;那个说:日本没意思,我喜欢美国,能坐很长时间的飞机……”刘老师说,好几个家长已经来打过招呼,说放假第一天旅程就开始了。“有的半年前就和我商量这事情了,因为国际旅行需要提前订机票办签证,所以,孩子们这几个月总在谈论这些事情。而且,这其中有一个模仿效应,习惯了‘咬尖’的学生,会以此作为对家长的要挟——他在国内旅游,我就要出国游;同桌去新马泰,我就要去英国美国……”
记者曾经旁听过一节中学语文课,大开眼界。那节课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老师引导大家来聊聊自己和父母的情感故事,随后,陆续有七八个同学站起来,有的说自己在去新加坡的时候,也有相同经历;有的说那次去欧洲,一回头,父母正流泪呢;有的说有一次去日本,拥抱了一下妈妈,独自走进机场很孤独……无独有偶,大家所说的内容,都和出国旅游有关。随同听课的一位读者感慨:“同在一个教室,咱孩子要是没去过这些地方,会不会产生自卑心理?”
旅行,本是修身养性的好机会,却成为炫耀的资本。家长应该调整孩子的心态,别让小小心灵里充斥了太多的攀比,那些眼界和风景,才是真正的财富。
相关内容推荐:大连出境游线路